读《看见》-书评

看见
这本《看见》这本书总的来说书写得特别「文艺女青年」,俯仰之间都散出来淡淡的小气质。随便读几段儿就能看出柴老师绝对有不小的的人文阅读积累,一撇一捺之间特别精致。但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儿别扭,感觉用力太猛了,可能本来挺真挚的情感,这一精致,怎么就觉得味精加多了……当然了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介莽夫糙货,感受不到这种文艺小情怀。

另外一个我从头至尾都觉得难受的就是文中人们的对白——那些用引号引起来的「说话」,让我感觉不真实。很多人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气质简直就跟这本书的文风浑然天成。给我的感觉就是文绉绉的,好像随时都在打机锋。我也见过不少人,为什么我周围很少遇到过这么聊天儿的人呢?是因为我朋友圈质量的问题吗?

除了上面说的俩别扭,书里的很多观点和感悟都非常有启发性,我记的笔记都有十几页,随便拿出一个都能写半天。我打算写写这个——「忘我」。

书里自始至终充满了对新闻立场的讨论——是报道呈现,还是引导鼓吹。我自己不是学新闻的,也说不出个孰是孰非。但这个讨论本身,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忘我」的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这当然没错。但在探求的过程中,不妨不要把自己的包得那么严实。在自己的预设立场下,或者说在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下,是很难探寻答案的。

在美国言论自由史上,一个名叫刘易斯・鲍威尔的法官说过一句话,「无论一种思想看起来多么有害,我们赖以校正它的,不是法官或陪审团的良心,而是其他思想的竞争」。

探寻答案的过程也是一样,我们永远会认为我们自己的观点、方案是最正确的。但事实上这种主观正确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修正我们自己观点的机会有两个,要么寄希望于自己的觉醒,要么需要其他的观点来「竞争」。相比之下,后者的效率远远高于前者。

我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说一个什么观点,如果不小心触动了,或者被误以为触动了某些人的立场和利益。就迅速会收到不计其数的从天而降的箭——啊不行不好不对不是这样的,你错了你不懂你误会了你没弄清楚来龙去脉。就此一口咽回去也就罢了,如果你胆敢上前一步想解释一下……

我把这种特质叫做「习惯性反驳」,这种人热衷于赢取所有口舌之争,他们的世界中对「我」的狂热崇拜超乎想象。不瞒各位,我曾经险些沦为一个这样的人。但其实这种「赢」情结是最耽误事儿的。

我曾经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接到一些建议,说我这里做得不够好那里做得不够对,我把脸一扔「你知道个屁,你说的这些根本做不到」,别人见我像一条好斗的狗似的也便不再惹我,摇头叹叹转身走了。晚上回家我平心静气反思,觉得其实人家说的有道理,确实这些问题都存在,只是我确实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我把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成客观的「做不到」。第二天我红着脸去找对方道歉,老前辈很大度完全没放在心上,还给我讲了讲他的想法和判断。其实他的方案也解决不了问题。但在跟他聊的过程中,他谈吐之间的一个小逻辑启发了我,让我找到了好办法。

如果我继续守在我的槽边对所有向我提出意见的人放箭,那势必故步自封。相反如果我能「忘我」,忘掉我的立场和莫名其妙的自尊,多听几句别人的说法,也便有了进步的空间。

不得不羞愧的承认时至今日我对反对意见依然有所排斥——不论是故意刁难还是诚心建议,但我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闭嘴,听人家说」。有时场面上因为情绪波动听不进去的东西,晚上回家也会自己翻出来琢磨一下。说真的,消化这些东西比他妈看书有效多了。

忘掉自己,让别的观点、视角和立场进来,别把自己包裹起来碰不得,因为碰撞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另一个角度的「忘我」是我们做产品设计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忘掉自己,把自己当作用户。忘了哪本书里有个名词叫「知识的诅咒」,说的是一个有某个经验的人完全无法想象另一个没有这项经验人的体验。有个朋友在淘宝做客服,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她让用户「在桌面上双击浏览器图标」,用户怯生生地说自己「桌面上除了一台电脑和一个笔筒没有别的」。当时在饭桌上这故事就当作一个笑话哈哈哈哈过去了。事后我每每回想起来都不禁提一口凉气。有多少我们认为的「理所应当」,其实是用户完全无法理解的。比如「正在连接数据库,请稍候」—— 什么叫特么「数据库」请问?

大家都说要对用户有同理心,就是忘我的能力,经常练习,就能克服所谓「知识的诅咒」,试着用本能去理解问题,试着从众多「理所应当」中寻找破绽。
————————————————————————
以上书评发布于微信公众账号「二爷鉴书」,微信号:findbook